找到相关内容313篇,用时3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妙云集导读(十九)在人间(一)

    “出佛身血”是一种譬喻,此“身”指的不是佛陀生身,而是佛陀法身。  《佛法概论》也谈到:“法身的是否常住,依佛弟子的行践而定。”11弟子行践倘能真诚而笃实,就表示法身长久住世有望。这就是《遗教》...9.印顺导师,《在人间》,页六。  10.印顺导师,《在人间》,页六。  11.印顺导师,《佛法概论》,页一六。  12.后秦.鸠摩罗什译,《遗教》,《大正藏》第十二册,页一一一二,  中栏。 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4668484.html
  • 世界文化名人——玄奘

    总户数不足三百万的情况下,这一数字是惊人的。)他还专门下诏,颁布《遗教流行敕》,诏令京官、州官人手一册《遗教》,用以检查、监督僧尼们的“行业”。该敕的颁布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玄奘法师所译佛教...了解,对精通瑜伽的那寺百岁主持戒贤法师充满了钦敬和景仰。他觉得只有亲莅源头,才能释去自己心中的疑惑,得到佛学的真谛,遂决心更加坚定:“必誓游西方以问所惑,并取《十七地》(即《瑜伽师地论》)以释众疑。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468795.html
  • 房山云居寺石经的刻造沿革

    》、《胜鬘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遗教》、《无量义经》、《弥勒上生经》等。  静琬于贞观十三年(公元六三九年)入寂,继其刻造石经事业者,据辽代赵遵仁撰《续镌成四大部经记》说:  “(静琬)以唐贞观...贮藏。据现存石经查考,这时期所刻的石经有:《四十华严》、《法宝坛经》、《宝云经》、《遗教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大方广总持宝光明》、《梵网经》、《阿弥陀》等十余洞(今为第六洞)⒅。房山云居寺石经...

    钟佛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369524.html
  • 论佛教戒律的特点及其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

    故律藏又称毗奈耶藏;其三为波罗提木叉(Pratimoksa),汉译为随顺解脱或正顺解脱,以戒律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名。《遗教》中说:“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故名波罗提木叉”。  严格地讲,佛教的...业经》卷下。  [3][7]《遗教》,见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第四卷,第一册。  [4]《大乘义章》卷一。  [5]《四分戒疏》。  [6]《法句》卷下,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》第四卷,第一册...

    孙亦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673966.html
  • 法藏碎金·持戒门

    第二 持戒门   《说四十二章经》  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,故不见道。汝等沙门,当舍爱欲,爱欲垢尽,道可见矣。(第十六章)   佛言:爱欲莫甚于色,色之为欲,其大无外。赖有一矣,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无能为道者矣。(第二十四章)   天神献玉女于,欲坏佛意。佛言:革囊众秽,尔来何为?去!吾不用。天神愈敬。(第二十六章)   《遗教》  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...

    徐恒志辑录

    |戒律|持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34051159.html
  • 嵩山少林寺传授如来三坛大戒法会圆满结束

    羯摩阿阇黎传印长老、教授阿阇黎及本寺方丈永信大和尚同戒录序   中国嵩山少林寺传授二部僧戒同戒录序   重庆市慈云寺沙门 释惟贤   华严经云:《戒为无上菩提本》,《遗教》云:《吾灭度后,汝等比丘当以波罗提木叉为师,如暗遇明,贫人得宝,当知是汝等大导师也》。禅为佛心,戒律为佛行,为佛语,于三藏中,戒为第一。   达摩祖师西来,其十六字心传云:《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入道》。亦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6/08302010122.html
  • 明因果慎独警句

    。是故汝等当勤精进。譬如小水长流,则能穿石;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——《遗教》   懈怠之人,犹如舂杵,有二种事:一者不能自使,...      王乎!尔死时一切受用带不去,惟业力如影随形,不能舍离。——《说教诫国王》   亲爱不愿离,但终当离;   美屋思长住,而终必舍;   自身欲无病而所受用...

    佚名

    因果|修行|格言|报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09404030511.html
  • 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

    面目。但经论浩如烟海,我们不可能-一读遍,因此可研究一些主要经论。如经典方面的《八大人觉经》、《遗教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阿弥陀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、《...,如条件许可,可研读一下《四阿含》,这是所说的最基本的原始典籍,内容包罗宏富,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基础。  (三)逐步做到一门深入  当我们对主要经论有了一般的认识,明白主要经论的涵义以后,这时我们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939226.html
  • 佛教的环保思想(一)

    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,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。在佛教的修行中,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。在《遗教》中,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:   “汝等比丘,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,少欲之人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1941302.html
  • 佛陀说法因缘

    ,三日三夜,未尝休懈。长者厌听已,即敕子弟牵牛与之。   七、古人说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。”又说:“知足常乐。”因此,世间上最富有的人,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。真正的富人,是知足的人。《遗教》说:...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。太虚大师曾说:“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”学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,将人做好,离佛也就不远了。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?在《增一阿含》中,佛陀说有五种非人:应笑而不笑,应喜而不喜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343789.html